从前有座山,山里有个洞

出汀州川济门,东北去三十公里,一路山道,行至馆前镇折向南,东阳山峡谷中有一隐秘去处。

年为落实“三线建设要抓紧”的最高指示,在此开建兵工厂,对外称“红旗机器厂”。

“机器厂”生产的是打仗的机器——12.7mm高射机枪。这东西名“高射”,其实常用来平射,据说其威力颇强。曾经支援给越南扫射美国人,年的战争又被越南人用来向“原产地”扫射……于是,红旗机器厂加紧大量生产装备部队,更密集地扫射回去……这大概就是“红旗机器厂”的历史作用。

对于兵工厂来说,没炮火的日子是难挨的。八十年代红旗机器厂转产电风扇和自行车。后来终于整体搬迁到漳州。一纸命令,峡谷中的“”从此废弃。

县道边两扇铁皮大门吊儿郎当地半开着,门里映出的绿色与一路过来的植被无异,不留神就容易错过。大门无人值守,门卫可能去吃午饭了,反正也没什么可看守的秘密、反正也没什么可偷走的东西、反正也没什么人来……

进得大门,右手边空场后蓦然一座大礼堂,以七八十年代水平,一个县城里的礼堂未必可以达到的排面。礼堂前的水泥空场应该说可以放下四五个篮球场的,我没见到篮球架,那东西运走不难。礼堂的后身被荒草野枝缠裹,侧门的双向台阶与那个年代大影院的通用规制一模一样,只是阶上覆满苔荇。

礼堂对面是几栋住宅楼,看格局应该是户型轴对称的三居和两居户型,每层四户,一楼三层。

再向前走,路边的楼房显然是单身宿舍了,类似于早前北京工厂的筒子楼宿舍。楼间距不大,在并不很开阔的峡谷中参差错落。

生活区的尽头是一道尚可辨认的垣墙,以前应该有门岗,青砖警卫室面积不小,属于配备了值班宿舍、几个人同时在岗那种,24小时军人站岗是那时候军事单位的标准配置。这道岗隔开了家属、访客的活动区域与办公、生产区。延峡谷而建的依地形设计的递进式布局很适合封闭管理。

这里曾经是上万人的小社会,医院、学校、影院、商店、储蓄所一应俱全。生活区里的其它建筑就是这些设施,只是全都被时代遗弃成了危房,无法一一辨识。

办公区与最深处的生产区之间还有一道门,拱门上的红星还在,孤独高悬,顾盼自雄。

主路不宽,也就是容两辆小车勉强対驶。两侧宽大的建筑显然是车间,里面门口和把角的小隔断似乎是车间办公室、调度室和休息室。墙上有大幅胶粘纸张的痕迹,进度表、奖状、处罚决定都曾经是这里的常见。车间门口一溜水泥砌就的自来水池已经生草,水龙头已经拆走了。

生产区地形相对开阔,右手侧连续出现了几条岔路向峡谷山形高大处延伸。停车走过去探察,我找到了传说中的山洞。

那洞外面有钢筋水泥框架,细看:如果铺上顶盖围好墙板,不知内情的人完全可以认为是依山而建的不大的普通房屋。

回车上取来手电,进洞。先是弧形通道,二十米左右,大约一辆卡车可以通行,高约五六米。转过弯来豁然开朗,可容三四辆车并行。再向前又有弯道窄路、又有宽处……用手机录视频时说了几句“旁白”,被自己的声音吓一跳:回音很奇特,声波由拱形洞顶与水泥四壁四向反射回到耳膜,隆隆震耳,感觉胸腔里装了个音箱。

不能再走了——迷路的话我恐怕也将废弃。

出洞路上细看周遭:完全是钢筋水泥的巨大盒子。没有杂草、没有苔藓,与新建隧道没什么视觉差别,完全看不出是废弃几十年的建筑。地面有浮土,看得出一些窄轮的车轮印记,应该有人骑摩托车进来过。

洞口外的阳光弥漫着人间的味道,不知当年在洞里劳作的人们每次出洞时有无同样感受?

探到三处洞口后,道路两侧的建筑物,应该叫“两侧的废墟”越来越稀疏,很快走到了峡谷的尽头,也是厂区的尽头。

回程我开得很慢,一路漫寻来时被我漏掉的点滴:

山涧折弯处一栋三层青砖小楼,一楼阴面窗户边的墙上有几十公分宽被熏黑的油烟痕迹,可见这里曾经长期开伙做饭。小楼位于保密区,能做饭一定不是一般部门。再端详那楼,刮脸剃须后应该蛮有样子,或许当年是专供上级领导下榻的招待所……

阳坡上一栋小房子像是瞭望哨,身后沿凹进去的巨大石壁有些残留的混凝土框架,不知道是仓库还是什么。小房子的墙上留着些涂鸦。一个人的笔迹写着“生死有命”、“人生自古谁无死”……旁边有人画了个女孩,干脆标注“这是你的女人”。另一个人的笔迹应该是首诗,可惜已经模糊,只能辨认“怅恨昨夜不该的相逢,山川载不动太多的伤痕……”不能确定涂鸦的年代,写字的人当时也许喝酒了。

马上回到生活区的时候,来时没注意到的一排房子引起我的兴趣。窗楣上涂刷着年代感十足的标语:“向安全行车的驾驶员同志学习。”门前就是检查维修汽车底盘的“双边桥地槽”。无疑这里是当年的车队所在,应该有正副队长、指导员、维修班、司机班……还应该有个身穿蓝劳动布工作服的苗条女孩,大大的眼睛、柔声细语、马尾辫用白手绢扎在脑后……她是调度员,大家喊她“阿妍”。很多小伙子都暗恋她……如果阿妍确有其人,如今也该七十岁了。

阿妍在我眼前翩然飘过,岁月从谷底涧中流走,都不回头……

离开遗址时门卫还没回来,回头一望:门口好大一颗玉兰树,满树白花开至荼靡,落英铺地。想来它一定记得那些从自己枝叶下走过的青春少年。



转载请注明:http://www.abuoumao.com/hyfw/2464.html

网站简介| 发布优势| 服务条款| 隐私保护| 广告合作| 网站地图| 版权申明

当前时间: 冀ICP备19029570号-7