在泥巴的安静世界中塑造陶艺人生

嶲窑制陶技艺(下文简称“嶲窑陶艺”),西昌市非物质文化遗产代表性项目之一。嶲窑制陶技艺是指在继承了西昌市川兴镇尔乌山从清代形成的独特的日用陶器制作技艺的基础上,结合现代陶瓷美学理念和现代制陶工艺所形成的独特风格的制陶技艺。

何霞长期从事陶瓷教学和日用陶瓷设计制作,创立了“嶲窑陶艺”陶瓷品牌(年申报了国家商标)。“嶲窑陶艺”陶瓷品牌的出现,填补了西昌地区陶瓷工艺品生产的空缺,产生了具有浓郁地域文化特色的陶艺样式,丰富了凉山地区的文化旅游产品,成为传播西昌文化的一张名片。

近日,走进嶲窑制陶技艺非遗传承人何霞的位于西昌市高枧乡张林村六组的陶瓷工作坊,小院的植物生长旺盛,清幽静谧,数不清的陶瓷作品比比皆是。从她的大多数作品里,都能看到凉山、西昌独有的风景和生活。她最新创作的陶瓷作品《幸福天路》灵感来源于昭觉县支尓莫乡悬崖村(阿土列尔村),从中可以清楚地看到梯子、云朵、彝族银饰等图案,以及彝族人的生活场景等。

作为西昌市非物质文化遗产代表性项目之一的嶲窑制陶技艺(下文简称“嶲窑陶艺”),是指在继承了西昌市川兴镇尔乌山从清代形成的独特的日用陶器制作技艺的基础上,结合现代陶瓷美学理念和现代制陶工艺所形成的独特风格的制陶技艺。

何霞长期从事陶瓷教学和日用陶瓷设计制作,创立了“嶲窑陶艺”陶瓷品牌(年申报了国家商标)。“嶲窑陶艺”陶瓷品牌的出现,填补了西昌地区陶瓷工艺品生产的空缺,产生了具有浓郁地域文化特色的陶艺样式,丰富了凉山地区的文化旅游产品,成为传播西昌文化的一张名片。

拜师学艺,推陈出新传承发扬尔乌山土陶制作技艺

提到西昌的陶瓷烧制发展史,最早可追溯到新石器时代。特别是清代光绪年间到新中国成立前,西昌市川兴镇尔乌山区域有很多生产土陶碗的民间土窑存

在。新中国成立后到上世纪末,尔乌山上制陶业得到发展和壮大,形成了较为独特的“尔乌制陶技术和陶器样式”,简称“尔乌样式”。

近几年,由于各种因素的影响,仅剩两家小型制陶作坊偶尔有些生产。尔乌山的日用陶技艺——“尔乌样式”面临失传。

为了不让“尔乌样式”失传,何霞在拜师学艺的同时,不断推陈出新,创立了“嶲窑陶艺”陶瓷品牌,挖掘和总结攀西地区文化特性和民族风情,将其体现在陶瓷制品上,让“嶲窑陶艺”不仅实用性强,还成为了地方文化传播的载体和西昌文化传播的一张名片。

执一颗匠心,择一艺坚守。和从小就学习传统技艺的非遗传承人不同,今年50岁的何霞,年从四川美术学院毕业后,成为了攀枝花学院的一名艺术设计教师。年,她被评为副教授。在自己和旁人的眼中,如果一直留在攀枝花学院,那前途和发展将会是很好的。

正是因为要评副教授,她将会理古陶瓷作为了研究方向,在研究和考察的过程中,她对陶艺越来越感兴趣。初与陶艺相识,还是在大学时,在她学习的工业美术专业里,陶艺是其中一门课程。年起,她开始将理论转化为实践,进行陶艺创作,她所创作的陶艺作品陆续获奖、参展,这令她倍受鼓舞。

“其实我的技艺在当时并不精湛和优秀。我的作品被人看重,是因为其文化和艺术形式的独特性。我的代表性作品里运用了彝族器物的图案纹样,符号性强。作品‘一炮打响’后,给了我很多的启发和很大的信心。”她说,自打那时候开始,她就决定进行艺术创作时要坚守独特的文化性。

此外,她喜欢民间洒脱、自由、张扬、具有旺盛生命力的艺术及传统文化,所以一直追求醒目、外放的文化和技艺,不断向民间艺人学习,做了尔乌山土陶制作技艺传承人何清的徒弟。利用西昌本地的材料,在传承的基础上,从造型、装饰、使用功能上对陶艺作品进行创新。于是,她从攀枝花学院调动到西昌学院,回到了家乡西昌,结交各民族的朋友。

执一颗匠心过“陶艺人生”“嶲窑陶艺”成地方文化传播载体

说到陶艺,很多人想到的可能就是随便找些泥土用手捏制而成,塑型后上色、风干、烧制等。但陶艺,是泥土的艺术,更是匠人的智慧。何霞说,陶瓷的最大特点,也是创作陶瓷作品时最困难的,就是制作时的不确定性。也正是因为这种不确定,使将来充满了神秘感和未知性,令她深深着迷。陶艺“入门容易,成家困难”,光是塑形的方法就有数十种,在作品上用绘画或雕刻的方式进行装饰,表现形式就更多了。烧制后作品出现裂纹或垮塌,也是常有的事情。在窑里烧制陶瓷作品时,温度的高低,也会直接影响到作品的色泽、质感等。

从材料上来说,找土也并非易事。为了找到合适的土,何霞不管去哪里都会随身带着小铲子,只为找到柔韧性好、易造型、耐高温的土。为了试验土是否符合制作要求,她会把找到的泥土进行多种情况的造型烧制,以发现最好用的陶土。而且,她在采土时,要与土地的主人交涉,还要找人搬运泥土,着实费了不少时间精力。

材料解决了,制作时又会遇到种种不确定因素和重重困难。为了根据气候维持正常的干湿度,干燥时要用塑料包着保湿;湿度大时要用电风扇吹干,或用烤箱烘烤。在颜色上,她也在不断进行改变和创新,在泥土中加入其他矿物质后,烧制出来的颜色的饱和度、深浅度不一。被称为“窑变”的一次又一次试验,可以使作品产生不同色彩。

她回忆,有一批订单曾由5个人花了一年的时间才制作完成,那是1口大鼎和口小鼎。由于鼎的结构复杂,有3只脚作为底足,而且陶瓷作品会经过很多缩水阶段,所以烧制出来的常常都变形了。反复烧制多次以后,他们决定做模具,这下,小鼎的制作不成问题了。但难的是那口大鼎,一个坯子要5个人花一周的时间才能做好。有一次,她将大鼎放入窑,因温度提得过高过快,大鼎在窑里爆炸了,那是她和工人花了一周时间才完成的坯子。第二天,在以为大家会埋怨她时,外出回来的她看到大家又开始重新制作了,她心里充满了感动。整整5次,最后大鼎终于被做成功了,难度大、压力大,顷刻间都变成了宝贵的经验,技术提高了,也磨炼了意志力。“每一个障碍都有其存在的正面价值”,这句话是她的座右铭。她相信,人生总有很多坎坷,但当你乐观地迈过去,就会锻炼出坚忍不拔的品格,缺点也会成为优点。

一次,一位同样进行陶艺创作的女性朋友埋怨说,大冬天做陶艺,又冷又累,真是很辛苦。但何霞宽慰她说,从并非一帆风顺的创作过程中收获了作品,也就是收获了快乐。平日里,除了做好学校的教学工作,她其余时间都投入到了陶艺创作中,十年如一日。她认为陶艺的表现力强,是一种对美好生活的向往,也可以培养温润的性情,提升对人生的追求,在丰富生活的同时常常能体会到幸福。所以,她会一直做陶瓷到做不动的那天,用匠心精神创作出更多作品。

更好地传承、传播、创新让“嶲窑陶艺”后继有人

现在,何霞的女儿正在大学里学习有关陶艺的相关专业,她也希望女儿能够在陶艺方面有更多的发展空间,不可放弃这项非遗项目。

为了更好地保留和传承,她正在继续收集、整理尔乌山传统制陶技艺发展历史和文本记录资料;收集尔乌山传统制陶设备和原材料,以备今后展示和使用;收集尔乌山传统制陶的一些常规陶瓷产品;保留并完善尔乌山传统制陶技艺,通过创新陶艺产品,把风格和技艺传承下去。

她还希望如果条件允许,能够保留并修复尔乌山传统制陶场地和设备,建立小型博物馆,以备大众参观了解。建立嶲窑尔乌山制陶技艺传习所,吸引更多的爱陶者特别是青少年来学习感受嶲窑尔乌山制陶技艺,以求扩大影响,并且让“嶲窑陶艺”后继有人。

面对未来,她也有着自己的详细打算。非遗文化传承方面,她想保留和完善项目的文化脉络和技术系统。注重培养接班人,毫无保留地传授技术和培养敬业精神,把非遗项目的传承脉络很好地延续下去。

非遗文化传播方面,她将积极参与到各种文化宣传活动中,让嶲窑陶艺在广大人民群众中产生影响。推动非遗进课堂,从小学到大学,使学生增强“非遗”保护意识,培养学习和保护“非遗”的兴趣。

非遗文化创新方面,不断拓展本地制陶材料的使用范围,特别是增强环保的理念,用科学的方法,尽量变废为宝。不断进行实验研究,提高现有制陶原材料的品质,创造出更多的新型材料。深挖西昌地区的文化内涵,提高陶瓷艺术的表现力,创作出更多展现西昌文化内涵和民族风情的陶瓷艺术,力争创造出更多具有代表性的系列产品。深挖西昌地区人民生活的习惯特性,创造出既能展现西昌地区民族风情又能在现实生活中实用的陶瓷制品,以提高西昌人的家乡认同感和自豪感,也成为能代表西昌特色的旅游纪念品。最后,力争把嶲窑陶艺技艺带进校园,为下一代认识、了解和喜爱西昌传统手工艺提供条件,也是下一代认识、了解和热爱家乡西昌的一次传播课程。

“嶲窑陶艺”非遗传承人何霞,用泥巴在安静的陶艺世界中塑造了自己的陶艺人生。择一事,爱一生。她坚信,热爱艺术的人们是热爱生活的,会创造出无限可能和美好幸福生活。

文/图凉山日报全媒体记者寒梅

编辑/钟毅

责编/李洁



转载请注明:http://www.abuoumao.com/hyfz/7685.html

网站简介| 发布优势| 服务条款| 隐私保护| 广告合作| 网站地图| 版权申明

当前时间: 冀ICP备19029570号-7