不用一尺铁丝一根钉子,紫禁城的凉棚是怎

紫禁城建筑高大华美,但乔木极少,很难找到遮荫的地方。那么,生活在紫禁城的清宫贵胄们是如何在室外躲避炎炎烈日的呢?视觉中国宫中凉棚不用钉子“天棚鱼缸石榴树,先生肥狗胖丫头”,旧时京城殷实之家夏日常搭天棚,也就是凉棚。凉棚不仅为普通民众所喜欢,也是宫中的避暑利器。明代时,每年三月间宫中即“制席箔为凉棚,以绳收放,取荫也”。京中富贵人家,也会“咸赏牡丹花,修凉棚”。入清以后,满族统治者继承了明宫搭建凉棚避暑的办法。康熙时期谕令工部每年三月为宫中搭设凉棚,直至九月方行拆卸。清宫搭设的凉棚数目众多。乾隆时期,除皇帝活动频繁的养心殿、乾清宫等处,在皇太后居住的寿康宫、造办处各处作坊等亦有搭建。慈禧太后掌权时期,在其看戏的阅是楼、处理政事的养心殿,还有皇帝学习的毓庆宫等处,以及西苑仪鸾殿纯一斋、涵元殿等处皆有搭设,总计凉棚30余座,几乎在其足迹所至之处,皆要搭设凉棚。颐和园中也搭建凉棚,但具体数目不详。与民间凉棚相比,皇家凉棚更为高大、奢华,却不用一尺铁丝、一根钉子,亦不动庭院里的一草一木,全凭各方面的拉力固定。搭成的凉棚,飞檐鸱尾,与正式的宫殿一样。视觉中国这其中慈禧太后的凉棚最为精致。据慈禧身边的宫女回忆,慈禧太后的凉棚不仅要遮阳,还要与周围的建筑严丝合缝,就像一个大蚊帐,不能让蚊虫钻进来。凉棚的窗子可以根据光照、风向随意调节开合;窗户上还安设特制的窗纱,便于透光。凉棚非常坚固,不管刮风还是下雨,都安然不动。更为重要的是,凉棚还设计有排水结构。凉棚与周边环境融为一体宫中凉棚的搭建有严格的程序。盛夏来临前,内务府即根据先例,奏请搭设凉棚。钦天监选定吉时,奏明皇帝。在得到皇帝谕允后,内务府备办各项材料,选派工匠,并行文宫中各处,入宫搭设。处暑后天气转凉,钦天监再选定拆卸凉棚吉时。一般而言,钦天监选定的吉时有若干个,便于皇帝选择。宫中凉棚的形制较为固定。故宫博物院藏有一件长春宫的凉棚烫样,立体地表现了宫中凉棚的形制,并以文字注解凉棚各处的尺寸、材料名称等。长春宫凉棚烫样凉棚以杉木为主体框架,高高立起,超出长春宫一区所有宫殿;顶部呈“人”字形,覆盖苇席;为了便于通风、采光,顶部前后各开有5个天窗,每个天窗各安设卷帘两层,上层为油布防雨,下层为卷箔防尘。清宫的凉棚还追求整体的美观效果,不仅形式与该处宫殿相似,而且各处装饰也基本统一,整个凉棚涂成红色,与周边环境融为一体。乾隆时期,宫中凉棚的搭建主要由内务府负责,所需材料主要取资工部,搭盖凉棚的工匠则由内务府进行招募雇佣。至同光时期,宫中搭设凉棚的材料则依赖采购。至于颐和园的凉棚,更是直接交付京中商人直接承办,花费甚巨。视觉中国凉棚的搭设需要大量经费,这主要包括购买杉木、苇席等材料费,以及搭建、拆卸凉棚的人工费和伙食费等。清末时宫中搭盖仪鸾殿凉棚,用银1万两;三海内福昌殿、福禄居等处凉棚12座,用银3万余两;海内四所及药房凉棚6座,用银4万余两。宁寿宫一区、养心殿等处搭盖凉棚10座,用银1万余两。颐和园搭盖凉棚一年用银3万两。凉棚还有专门的工匠值守,主要负责凉棚的日常维护、天窗的开启等,为此宫中还设立了专项津贴经费:每人每日用银一两二钱。拆卸凉棚的费用亦颇为不菲。光绪三十三年,宫中拆卸宁寿宫阅是楼等处凉棚10座,用银三千八百两;拆撤海内仪鸾殿等处凉棚23座,用银一万余两。通计以上各项,清宫凉棚一年费用约略用银15万余两。清代帝后对凉棚的喜爱对于宫中凉棚,嘉庆以后诸帝多倚之为避暑良器。嘉庆皇帝有诗云:“凉棚蔽骄阳,好风透丛木。”又云:“室中自有招凉扇,庭际堪亲却暑棚。架缚良工矜手敏,卷舒快意抉云层。风来隔牗迎清爽,日丽当天避郁蒸。”更云:“片席平铺四面充,小年清荫讲堂中。从绳舒卷阴晴判,架木牵连尺度工。滴滴长听初歇雨,疎疎不碍欲来风。深秋莫怨同纨扇,翠幕高澄爽豁空。”慈禧太后对凉棚更是喜爱。自搭设凉棚以后,她即经常流连在此。据其身边宫女回忆,夏日里,除洗澡、睡觉及其他私密的活动之外,慈禧基本上不进屋,凉棚成了她最主要的活动空间。隆裕太后的延禧宫是当时宫中最为时髦的宫殿,安装了电灯、电风扇等现代工业产品,隆裕太后还请外国设计师建造了一座三层西洋凉棚——水殿。后因经费不足被迫停工,这个“烂尾工程”至今仍静立在延禧宫,俗称“水晶宫”。视觉中国园居理政缘于皇帝怕热满族兴起于东北,那里冬季漫长,夏季凉爽,并无酷热之苦,入关后对北京的炎热天气非常不适应。顺治年间,摄政王多尔衮即主张建设避暑场所,康熙皇帝也以此为苦,曾赋诗:“数年不见歊蒸热,于今炽日最难当。披襟气蹙三庚远,近榻神昏九夏长。烦暑时侵高阁上,炎光每到小楼傍。微凉须动清风扇,勉力勤民阅奏章。”雍正帝登基之初,其生母去世,雍正帝临时居住顺贞门内守孝。因为天气炎热,王公大臣奏请皇帝回宫,雍正坚持守孝期满,但对于王公大臣则网开一面,准许他们入宫哀悼皇太后时,可以在树荫下等候,并允许饮水解暑,年老体衰之人若因暑热而有所延误,亦不予怪罪。雍正此举是为了树立仁孝的形象,其实他也想像康熙帝一样,去西郊的园林中避暑,但又害怕临幸圆明园的活动被与游山玩水、追求享乐联系起来,临幸圆明园的行程一直拖延至雍正三年的八月份。因为避暑原因,圆明园成为皇帝园居理政的重要场所,是雍正、乾隆、嘉庆、道光、咸丰五朝皇帝长年居住生活的地方。乾隆帝在诗中表达了对其的喜爱之情:“紫禁围红墙,未若园居良。”乾隆皇帝十分怕热,他直接以《热》为题的诗多达首。“数日増炎剧,烦熇逼榻筵。”“婪暑今年剧,溽蒸可奈何。”“挥扇依然白汗漓,披薫无那座频移。”“午热殊迫逼,挥扇犹汗流。”乾隆八年时京中气温一度高达40余度,持续近半月,创造了有记录以来的京中高温之最——摄氏44.4度。这个温度是由当时居京的法国传教士宋君荣通过仪器测量并记录下来的。不过当时使用的温度计与今日有所不同,这一温度是研究人员换算后的结果。温度计至少在雍正时期已经传入宫中,雍正皇帝还曾令人将宫中所藏温度计交给传教士认看,并了解其功能及工作原理。这样的高温天气,即使用上了凉棚这样的避暑设施,紫禁城仍然酷热难耐,比不得圆明园清爽宜人。道光皇帝在圆明园

转载请注明:http://www.abuoumao.com/hyls/8216.html

  • 上一篇文章:
  • 下一篇文章: 没有了
  • 网站简介| 发布优势| 服务条款| 隐私保护| 广告合作| 网站地图| 版权申明

    当前时间: 冀ICP备19029570号-7