在20世纪80年代末,我国这里的电风扇产

引言

在20世纪80年代后期,松下终于进入中国,在北京成立松下彩色显像管有限公司,是当时最大的中日合资企业。发展到今天,松下已经在中国建有合资和独资公司50多家。

松下在容桂已经有17年了,日本的企业领导人和日本首相一样,变换比较频繁。在容桂做过的松下总经理,起码超过六个。所以,当我找容桂经济促进局帮助联系采访松下时,他们也深感为难。后来在顺德海尔副总经理刘奎的提醒下,我找到了潘棣华。潘棣华在容桂鼎鼎有名,他是广东省人大代表,容桂作家陆镇康以他在松下的故事为题材的报告文学《中国支书》,让他声名远扬。潘棣华在松下工作了整整11年,松下独资化两年后,他才回到容桂担任容桂高新技术开发区副总经理。

潘棣华告诉我,松下是比较早看到中国市场先机的日本企业。在20世纪80年代初,他们已经在香港投资设厂,通过香港有名的贸易公司信兴集团,把产品卖到中国。当年顺德针对家电产品的“反求工程”,估计也有不少是日本的产品。在20世纪80年代末,容奇和桂洲的电风扇产业,在中国已经赫赫有名了。仅桂洲,就有桂洲电风扇一厂、二厂和三厂。

在那个时候,香港松下已经开始悄悄地找桂洲电风扇一厂代工松下的电风扇。当时还没有OEM的说法,可见桂洲电风扇的生产已经发展到了一个相当的水平。因为有了这种委托加工的基础,后来松下就开始和容桂谈合作的事情。以跨国公司对中国的了解,在中国市场经济还没完全建立的时候,在华投资最好的方式是合资,要不就和政府所属企业合作,最好是直接让政府参股。他们觉得这样的投资才有保障,在改革开放初期这种方式似乎屡试不爽。

年,松下刚开始是想和桂洲电风扇一厂合作的。电风扇一厂是当时的镇属企业,松下感到放心。可是不久顺德开始了企业产权改革,桂洲电风扇一厂转制了。松下又觉得不放心,就要求增加政府做股东。为了引进这家世界强企业,桂洲政府就答应了。合资公司就改为由松下、桂洲政府和桂洲电风扇一厂三方合资,成立顺德松下精工有限公司。合资公司由松下控股,占60%股份。按照松下的产品分工,“精工”是做“风”和“空气”系列产品的事业部,后来才把“松下精工”改为“松下环境”。

潘棣华当时是桂洲第二风扇厂的代理厂长。其时的第二风扇厂已经陷入经营困难,潘棣华被当时的桂洲工业总公司派到那里处理“后事”。年,顺德松下精工看中了第二风扇厂5万平方米的厂房。于是政府把这块地卖给顺德松下精工,同时把潘棣华也派到那里做代表中方股东的副总经理。从年10月进入顺德松下精工,潘棣华没想到在那里竟然待了11年。

松下刚到容桂的时候,主要以生产吊扇为主,还有各种排气扇。产品主要出口到中东地区和东南亚、美国等地。日方只派了5个人过来,另外还从香港的公司调了一些生产管理等方面的人员。当时,松下明显有把香港制造基地搬到容桂的意图。潘棣华说,香港的师傅还分批次过来,手把手地教顺德松下的工人,顺德松下也几次派干部到香港公司学习。“教会了徒弟,饿死了师傅”,香港松下不断萎缩,从多人变成20多人。

从20世纪90年代开始,容桂在电风扇产业方面的优势是十分明显的,产业链完备,熟练工人多。也因为这种优势,才促使松下精工把制造基地往顺德搬迁。再加上当时国内的家电消费已经起飞,巨大的中国市场是松下精工必须做出的战略布局。顺德松下之前以做出口为主,当时定下的市场布局是7:3,即70%出口,30%做中国市场。做中国市场实际上是从年才开始,但到今天,顺德松下还没有实现30%的目标。潘棣华说,日本人在营销方面比较“死板”,很难和国内的家电企业竞争。但松下还是非常的稳健,企业管理得非常好,国际营销的网络十分稳定,品牌效应也不错。

在容桂的家电企业中,能像松下精工这样连续十几年保持平稳增长、没有大起大落的,还真是不多。这也许就是日本企业的风格。潘棣华说,顺德松下唯一一次没有完成“上级”下达经营任务的是在年,那年因为发生了东南亚金融危机,顺德松下只完成了90%的任务。

潘棣华是做企业出身的,以前在桂洲包装厂做了很长时间的厂长。日本企业的生产管理,让他这个老厂长也叹服。比如,他们为了规范流水线的生产管理,就把现场的生产场面用录像机拍下来。然后进行反复研究,分解出每个动作,再培训工人。刚开始,日方对于潘棣华这个中国厂长,显然是不太放心。潘棣华刚到顺德松下时,公司没有给他具体分工。除了公司的会议,以及帮助联系政府领导和日方的沟通,他几乎无事可做。

忙惯了的他有点着急,就找到当时的第一任总经理:“您是不是把我当花瓶啊?”总经理马上客气地回答:“不是啊,您什么都可以过问的,您多到车间走走吧。”这样闲了一年之后,公司才让他分管行政、法务和报关等方面的工作。对于生产管理,潘棣华还是很难融进去。他就想了一个办法,从党支部和工会的角度,参与企业的生产管理。当时,要在日资企业成立党支部和工会还是一件比较困难的事。潘棣华就拿着政府相关文件,耐心给日方做工作。

最后,日方竟然也接受了这种中国式的管理组织。后来日方发现,党支部和工会对于企业的生产管理,也有很好的促进作用。尽管这样,日方和中方的文化冲突还是时不时地发生。日本人认为企业只要管理好内部就可以了,并不需要和外部沟通。中国人则认为,企业不和当地社会融在一起是不行的,主张多和外面的机构及企业沟通交流,为企业创造更好的外部环境,让自己的员工也开阔视野。

特别是顺德松下第二任总经理,很是看不惯潘棣华带着员工出去活动。他也许担心员工的心会变“野”,以致工作时注意力会不集中。年的一次,潘棣华想带公司安全委员会成员和格兰仕集团交流。刚开始总经理同意了潘棣华的方案。但临出发前,他又以要开会为由,只让他带十几个人去。那时企业间交流有一个习惯,会议结束后就安排晚饭等娱乐活动。

吃饭的时候,潘棣华叫那些因为开会而没有参加交流活动的人也过来吃饭,结果引起公司总经理的不满,认为这些人没有“纪律”,要处分他们。潘棣华就不同意,认为他们是在下班后参加活动的。后来两个人还拍起桌子,闹得不欢而散。这位总经理对潘棣华显然很看不惯,总是处处刁难他。最严重的一次,他竟然当着公司很多中高层的面要他“滚出去”。但潘棣华以公司利益为重,隐忍不发。最终与他友好相处。到第三任总经理时,潘棣华的日子才彻底好转,日方也完全认同了他的工作方法。

结语

虽然在管理上双方曾经有过冲突,但潘棣华依然认为松下对员工不错,重视内部团队精神的打造,从来不会拖欠工人工资。潘棣华记得,有一次,因为原来桂洲第二风扇厂的债务问题,法院封了顺德松下的银行账户。但事实上顺德松下有点冤,这些债务和他们并没有关系。



转载请注明:http://www.abuoumao.com/hytd/3306.html

网站简介| 发布优势| 服务条款| 隐私保护| 广告合作| 网站地图| 版权申明

当前时间: 冀ICP备19029570号-7