番禺洛溪新城中学设计防疫机器人查验健康码

刘军连怎么挂号 https://m.39.net/disease/a_9262909.html

 近日,在广州市青少年科技教育协会等单位共同主办的“广州市第十三届‘小小科学家’中小学生科技教育实践活动成果展示交流”活动中,番禺区洛溪新城中学参赛队获得一等奖5人、二等奖3人、三等奖13人和“团体二等奖”和“优秀组织奖”等多个奖项,还有7位老师被评为“优秀指导老师”。如此丰硕的成果背后,有着怎样的成功经验,带着疑问,记者来到洛溪新城中学,对学校“小小科学家”科教项目的负责人骆锦添老师以及部分参赛师生进行了采访。

备赛训练学校供图

从生活实际出发激发科学兴趣

  据获得“优秀指导老师”的曹晓艺老师介绍,她所带学生的获奖作品的创作灵感都来自于同学们的日常生活,同学们观察到生活中的各种问题,本着解决问题的初衷来进行发明创造。比如当前疫情防控是各个公共场所必须面对的问题,他们就设计了一个绿色多功能防疫机器人参赛。曹晓艺说,这个机器人采用太阳能供电,运用图像识别、红外测温技术,可以一次实现检查口罩、查验健康码、测体温等功能,避免了人员接触带来的风险。

理论实操相结合培养科学素养

  “小小科学家”比赛注重考察同学们的理论知识和操作实践。洛溪新城中学的竞赛辅导老师们注重对学生进行“双向培养”,既要“涨知识”,又要“勤动手”。例如“小小科学家”物理板块的培训,既要跟学生讲清楚物理中的声、光、热、力、电及磁等几大板块的内容,又要指导学生运用器材进行各项实验。学生通过做实验比较容易理解那些抽象的物理原理。比如电和磁,如果没有切身的体会是比较难理解的。为什么电灯会亮,空调是怎样工作的,它们的电路是如何连接的?这些通过一些简单的实验操作,会让学生对电和磁有直观的了解。在培训中指导老师会先发资料集中培训,再一对一指导实验操作,留足够的时间让学生自己动手操作实验,老师在一旁观察适时给予指导,学生就比较容易掌握。

三年一贯制培养提升竞赛水平

  根据学校社团课程安排和“小小科学家”比赛的特点,洛溪新城中学采用先集中后分散的培训策略,即先社团集中培训后指导老师负责制。学生在初一上学期时,年级广泛地宣传动员学生积极报名参加“小小科学家”社团,利用每周一次的社团活动对参加小小科学社团学员学生集中培训一个学期,将比赛项目的基础知识和实验操作打下扎实基础。到了初一下学期,学生根据自己的项目,选择对应学科的辅导老师,每位辅导员老师带1-5名学生进行专业性指导。辅导老师随后对自己名下的弟子实行“三年一贯制”培养。该名辅导老师可以带着学生连续参加3年的比赛,这样的话充分保障了人员的稳定性和辅导的连续性、系统性,效果非常好。

  今年所带五名学生均获奖的曹晓艺老师告诉记者,其实她带的这支初二的队伍去年首次参加比赛,成绩不错,也略有遗憾。他们赛后进行了认真总结反思,原班人马改进思路后再参加今年的比赛,同学们的水平有了很大进步,心态稳定了,发挥也稳定,成绩果然就进步了不少。“无论是省赛,还是明年的市赛,我们都有信心取得更好的成绩。”曹晓艺说。

注重成果转化坚定科学志向

  怎样让同学们坚持科学研究,三年都不感到厌倦?最有效的方法就是把他们的研究成果转化为对生活有用的物品。比如说他们用学到的电路知识来设计简单的电路,利用太阳能电板来制作太阳能电风扇和太阳能充电宝,利用化学显影技术把一张底片冲洗成不同风格的照片等等,这些在生活中实用又炫酷的技能让他们沉迷其中,在科学研究的道路上孜孜以求,不知疲倦。

  在比赛结束后,不少学生都说,这次活动令他们增强了集体荣誉感和团队精神,也学会了自立、合作和分享,让他们体验到更多的科学乐趣。学校表示,“小小科学家”活动可以推动学校科技活动的蓬勃发展、培养学生的创新精神和实践能力、提高学生的科学素养,在全校营造尊重知识、尊重人才、尊重创造的环境,形成崇尚科学的风尚,让更多的学生心怀科学梦想、树立创新志向,成为一名优秀的社会主义接班人。

文:番禺区融媒体记者刘莉通讯员刘丹



转载请注明:http://www.abuoumao.com/hytd/9702.html

  • 上一篇文章:
  • 下一篇文章: 没有了
  • 网站简介| 发布优势| 服务条款| 隐私保护| 广告合作| 网站地图| 版权申明

    当前时间: 冀ICP备19029570号-7