忽必烈说他名盛而不务实,他却是谥号最高的
蒙古人马上取天下,所以黄金家族对于汉臣儒生不是很重视,但是忽必烈是个例外,他在蒙哥主政时就建立了以汉臣为主的“金莲川幕府”,“金莲川幕府”就是忽必烈的智囊,主要包括邢州术数家、理学家、金源文学家,经邦理财四块的人才。元朝建立以后,这些人像窦默、张文谦、赵璧、姚枢、廉希宪等,都受到忽必烈的重用,但是有一个人,他是理学家的代表,理学造诣无人出其右,却不被忽必烈所喜,甚至指责他负盛名而不务实,是什么原因呢?忽必烈(剧照)许衡,宋末元初著名的理学大家,从小就相当聪明,他的父亲曾经给他请过三个老师,但是没有一个能搞得定他。许衡智商实在太高,这些老师们再教下去,只会自讨没趣。许衡曾经问他的老师:读书有什么用,老师对说,可以参加科举,获取功名,许衡笑着回复,“难度读书就只为考取功名?”。这胆量这气魄,真不是一般人所能拥有的。许衡参与忽必烈的团队相晚,忽必烈初次就封地时,他被任命为提学,主管京兆的教育,取得很好的效果。但是总的来说,许衡并不为忽必烈赏识,忽必烈责怪他年富力强却不做实事,在儒生中名声大显,却只会酸文辱节,一点也不务实。究其原因,不管是忽必烈,还是许衡都要负一定的责任。忽必烈是个武夫,虽然他也接受过儒学教育,毕竟水平不高,打仗才是他的主业,再加上他又是北方的少数民族,跟汉民族的习惯又不完全相同,忽必烈心中的儒学也就简单的之乎者也,再复杂他就搞不定了。忽必烈重视儒学并不是他真的喜欢儒学(理学),而是想借儒学治理国家,所谓学以致用。许衡(画像)许衡这边,他是理学大师,强调义理至上,强调自身修养,理论性的东西很多,他给忽必烈提的东西都经过一点程度的综合升华,他以为忽必烈也跟他一样,对理学有一定的造诣。所以许衡和忽必烈之间的聊天就有一种鸡同鸭讲感觉,谁也理解不了谁。再加上许衡又自恃才华,性格古怪,两人之间的对话很多情况下不在一个频道。忽必烈虽然觉得许衡不务实,没真本事,帮不了自己经世治国,却也知道他理学不简单,所以在年任命他为国子监祭酒(相当于北京大学校长),要他教育蒙古族的子弟。教书这份职业正符合许衡的性格,他把这些蒙古小年轻教得一个个知书达礼,知道儒家的三纲五常。忽必烈见到自己这些子侄们个个行有规站有矩,开心得不行,完全改变了看法,对许衡赞赏有加。年,许衡因为年岁已长(72岁),再加上身有疾病,向皇帝请求归家。本来忽必烈不愿意的,因为有人跟他说许衡善于教学,他教出来学生将来都是元朝的可用之才,不能放他回去。好在有另一个大臣帮他求情,并且向忽必烈提出了替代方案,许衡才得以荣归故里。一年以后,许衡病逝。许衡不食无主梨许衡生前,待遇并不高,远比不上同时期的其他汉臣,虽然挂了个集贤大学士的虚名,真正的职位也就是国子祭酒,但他死后,受到的待遇一步步提高,先是在年加司徒,谥“文正”,元朝有此谥号的也就五个人,整个中国封建史也不超过一百人,和当过十四年宰相的耶律楚材等并列。十二年后又被封为魏国公,年,更是从祭孔庙,元帝还专门建了所学校来祭祀他。后人说他在道德方面是“元朝第一人”。读史明智:术业有专攻,许衡是理学大师,学问没得说,但是当他面对忽必烈这个大老粗时,得到的评价却是负盛名而不务实,其实不是他不务实,而是他的实不是忽必烈所要的实,简单的说就是专业不对口。就跟网上流传很广的一个故事一样,工厂生产的箱子要筛选,忽必烈要的是一台大功率电风扇,而许衡却说要改造一整套生产线。如果要很快的解决问题,许衡那套肯定不行,忽必烈的水平也搞不明白。幸运的是,当时汉臣中很多人佩服许衡,他才有机会出任国子祭酒,一展所长。北京国子监我一直在思考一个问题,生活中的我们,因为现实情况,不得不去做自己并不擅长的事,又因为我们不擅长,所以会被人嘲笑,我一个同学就有过一段,刚毕业的他,被安排去生产螺丝的生产线上帮忙,他一个学化学的,再加上又不喜欢运动,动手能力怎么可能比得过别人,被那些工人笑了好几次,当是真的很无奈,后来经理再要他去,他直接离职。也好在离职,要是呆在那家公司,肯定废了,因为公司不需要他那样的人。如果我们混得不好,很多情况下并不是我们不行,而是因为我们的特长不适合当前的工作。很多专家建议说要先就业再择业,其实就是扯,人这一辈子最怕入错行,一旦入错行,浪费了几年,再要回首就是难上加难,一方面自己没有刚出来时那么积极,另一方面社会对我们的容忍度也会随着年龄的增加而减少,一个刚毕业的人和一个已经工作了五年的新手,几乎没有公司愿意选择后者。千里马耕田,真的不如一头牛。(注:图片来源于网络,内容为史路雨丝原创,欢迎转发,谢绝转载!)
上一篇文章: 名师在线狗年中考备考第二次质量调研物 下一篇文章: 中小学教室到底该不该装空调看完长见识了
转载请注明:http://www.abuoumao.com/hykz/8241.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