从供上电到用好电,折射70年生活

如同经济发展和城乡面貌发生天翻地覆变化一样,我市基础设施建设也日新月异。

本月9日,记者见到家住文亨花园的市民章晓煜时,他正在家里练书法,享受着退休后的悠闲生活。

他家的三居室内,装有3只空调,大小两只冰箱,电视机、电脑、电饭煲、微波炉、吊灯、壁灯等,都要用电。

新中国成立前,他家住在安阳里,一间高阁矮楼的前后距离不足10米,家里住着爷爷奶奶、父母和4个兄弟姐妹。每天晚上,只能靠煤油灯照明。直到年,家里才拖上一根电线,装了一盏25瓦的灯泡,一只电表还是和左邻右舍的邻居们合用的。“那时,家里虽然有了灯,但家家户户都舍不得用。每天傍晚5点钟前,吃饭、洗漱等几乎全部做完,8点钟左右就上床睡觉了。”章晓煜说,那时每天只舍得开灯1-2个小时,1个月也不过2度电。因合用电表,时常为了摊派几度电的电费,大家得商量来商量去,是按人摊还是按户摊。这样的“电”生活,将近持续了10年。到上世纪70年代中期,每户人家开始装分表,但分表与总表之间有误差,差额部分还需大家摊。为了公平,大家轮着抄电表,也是当时的一大特色。“当时家中没有其他电器,电仅用于照明。每周停几次电也是常事,蜡烛和手电筒是家里的必备品。”

真正与电器搭上边,还是在年。章晓煜说,家里好不容易买了一台9英寸黑白电视机,“那时是计划经济,这些东西都是凭票供应的。每到傍晚,左邻右舍都会聚到我家,一间小屋挤得满满当当,大家围着一起看电视节目。那种场景,至今难忘。”慢慢地,电视机由9英寸换到12英寸,再从黑白换到彩色,直到现在的液晶电视机;家里照明也由白炽灯换到日光灯,录音机、电风扇、吊扇也都一件件在添置;年,家里买了第一台单门“香雪海”冰箱,年装上了第一台1匹的空调……

住房条件也一天比一天好。章晓煜说,仅搬家,就搬了4次。房子越换越大,家用电器换了一批又一批,功率越换越大,件数越添越多。每天,他家还利用谷电烧开水、洗澡、洗衣服。

记者从国网常州供电公司了解到,年常州地区的用电主要集中在城区,电灯用户家,年增至家。改革开放后,家用电器进入千家万户,年生活用电量达到年的21.66倍。居民生活用电在全社会用电中比重明显提升,年占3.75%,年占5.90%,年上升至11.02%,达到最高比例。自年成立常州供电用电服务中心以来,常州供电服务创新也跨出了新步伐:年成立“电力抢修服务队”,24小时受理高低压用电客户故障报修,以全年无休式的专业抢修服务,解决居民的断电之苦;年-年,常州供电完成“一户一表”优惠改造超过22万户;年网站开通,居民用电服务实现“一指通”;年夏,第一辆“流动服务车”开进小区,面对面、零距离为居民提供贴心服务;年7月,常州地区实行阶梯电价,居民用户电费按照“先峰谷、后阶梯”的方式计算,引导居民合理用电、节约用电,促进资源节约型和环境友好型社会建设;年8月,“国网江苏省电力公司”

转载请注明:http://www.abuoumao.com/hytd/2592.html

网站简介| 发布优势| 服务条款| 隐私保护| 广告合作| 网站地图| 版权申明

当前时间: 冀ICP备19029570号-7